山东省枣庄市承水孙氏族人孙法选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二十五年来,他却省吃俭用省下2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失学儿童、困难老人50余人,成为鲁南地区响当当的名人,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孙法选1970年出生于峄城区榴园镇马河村,成长靠父母种5亩多地供养兄弟三人,生活特别贫困,他上初中时,父母总是东凑西借交学费。正是贫困的阅历,使他从小就有了一颗善良的心,尤其同情弱者。1989年他从枣庄一中高中毕业后入伍,在浙江省军区温州军分区机炮连服役,1991年8月考入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军区军械训练大队任分队长兼教员,2006年,他以正营职、少校军衔转业到枣庄高新区张范市场监管所工作。
在温州当士兵时,一位丢了钱的安徽男子到他们部队找老乡借钱回家,孙法选知道后二话没说,掏出了身上仅有的10元钱,其他的战友在他的带动下也都纷纷解囊,帮助那位男子解决了路费问题。通过这一次的捐助,使孙法选找到了一种帮助人后的快感,从此他乐此不疲,只要知道有需要帮助的,就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拿出一部分救助别人。1994年2月,他从报纸上看到江苏邳州市一名跟着祖母生活的孤儿张娜失学,他五年汇去了3000多元。1995年,他又资助了一名叫谌红梅的孤儿,13年汇去10000多元,在汇款名单仅写着“彭城(徐州)雷锋”的名字;2000年3月,孙法选从《解放军报》上看到《西北的娃》这篇文章后,知道西北地区不少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就主动联系报社编辑,资助了其中一位叫田进凤的贫困姑娘,14次汇款7500余元,一直将小田培养到研究生毕业。孙法选先后资助西部地区的9名学生,有回、蒙、维、藏、满、壮、6个少数民族,目前,他们有的考上了国家公务员,有的在大学里当老师,有的在外企工作,不负他的期望,成为了栋梁之材。在部队期间,孙法选先后被温州军分区、南京军区和徐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拥政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立三等功。
转业到地方后,当他听说山亭区水泉镇山前村一刁姓村民患有尿毒症,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孙法选每学期为他家汇去500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让妻子从家里拿出2000元钱,第一时间送到了团市委捐给了地震灾区…… 。今年大学陆续开学后,他为青海大学2013级本科生张薇、兰州大学化工学院2012级学生马富生等7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各汇去1000元的生活费,为西安交通大学学生郑南宁、青海大学学生王光谦每人汇去2000元生活费……今年他的汇款单总额已达2万多元。孙法选告诉笔者,他救助的上到80多岁的老人和下到刚出生的婴儿共53余人,其中,考上本科以上大学生有20多个。现在,在孙法选家里保存最多的是为贫困生捐款的汇款单和学生寄来的感谢信。226张汇款单,数目最小的一笔30元,最大的一笔2000元。160封感谢信来自全国各地,翻开这些来信,信件中的情节令人为之感动……
几十年来,孙法选对贫困者的救助总是随着自己收入而逐年增加,近几年每年资助出10000元左右.然而,孙法选的家庭并不富裕,是个靠工资收入工薪阶层,年迈的父母在老家务农,兄弟们收入一般,妻子是临时工,每月收入仅几百元,至今他还欠着亲友的10万元购房款,他骑的是一辆骑了21年的自行车,21寸彩电用了18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义无反顾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孙法选还多次参与献血活动,至今献血量达到9000多毫升。同时,他们夫妻与枣庄市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遗体(角膜)志愿书》。
近年来,孙法选先后被枣庄市授予“感动枣庄十佳人物”、“道德模范”、“枣庄十大杰出青年”、“枣庄好人”、“枣庄市见义勇为爱心使者”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单位授予“第四届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山东枣庄孙启新 孙守勤供稿 )


孙法选和妻子在检查汇款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