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关唐代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在经历了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后,很多史实,因为没有物证稽考,成为千古之谜。诸多观点,众说纷云,种种传闻,扑朔迷离,学界颇有争论。比如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大岁数?是102岁?还是141岁?孙思邈两次拒官隐居,隐居在哪里?是在耀州人称“小五台”的终南山?还是山西的洪洞县?所谓“隐居”是什么意思?是隐而不出?还是隐在民间?就连孙思邈的墓地,有山西洪洞村说、有陕西耀州孙家塬说、还有河南济源王屋山“真人坟”说。这些地方到底哪里才是孙思邈的真正墓地?反正我所到之处,都是各说各话,谁也不肯让步,但是谁也说不出充分的理由,更没有证据支持。因此,学界一直难有定论。这样的结果,仔细想来,最让人难以释怀。 我作为孙思邈的后裔,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利用退休后有充足的空闲时间,着手研究孙思邈。先从孙思邈的世系稽考,逐步延伸。期间的酸甜苦辣,过多的无奈,无以言状。 研究孙思邈,史册的记载非常有限,现耳熟能详的存世资料除了《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几部医药和养生方面的佳作之外,民间传说颇多。但对于产生这些佳作的详细脉络,早已气若游丝,大多为时间所斩杀。然而孙思邈的深邃道学思想,博大精深的医学实践,与时俱进的养生理念,优抚了多少平民百姓的身心。他的贡献,深入骨髓,刻在人心。挖掘和整理这些智慧之果,造福国人,刻不容缓。有趣的是,探索孙思邈智慧之果的隐密与玄机,令很多史学高手跃跃欲试,但因史料的乏缺,沉钩撰佚,费用昂贵,虽筋疲力尽,却难得水清沙白,不得不挠头住手。我一个白丁之人,半路出家,不知天高地厚,憨胆大,涉入史海,也曾懊悔,几度放弃,但又不舍。 我说这些话,似乎没人相信。因为有人曾给我以指点:认为真正的高手发力,筋道内敛,绵绵而出,用轻灵的笔尖,叙述平和,收纵自如,完全可以塑造精彩。对此,我认为有理,因为这是小说家的“独门神功”,而在史学,我以为不然,史学不能掺假。世间的很多事情本来纯真,无需用文字过多解释。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君不见,人们相信,种田打粮,植树摘果,远比惟文章不可当饭吃来的实在。仔细推敲,做人要有准则,尤如经得起日晒的粮食才是好粮食。 我曾发表了《孙思邈隐居之谜》、《探寻孙思邈》、《孙思邈的世系考》几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发表,只是为孙思邈文化研究做了一个点补缀。现在回过头来看,最让我满意的是界定操守,全部文章没有伪作。 2014年3月,三晋天府,昙花初醒,梅英诈醉,桃花吐蕊,草木更新。时清明将近,一年一度的“寒食节”祭祖扫墓的日子就要到了,刚从徐州岳海祭祖归来,就收到山西师大孙凯宗亲托学子送来的“交龙碑”拓片,欣赏之余,发现该碑文所记载的不少内容,对研究孙思邈文化有帮助,因此提笔实告。 去年10月,我们来到山西省洪洞县孙思邈长期生活的孙张村,时令秋天,那可是个收获的季节。也许是天随人愿,也许是思邈神君显灵,一块数百年遗弃的石碑,偶然发现了明代万历二十三年“普济安乐神君万人碑记”又称“蛟龙碑”石刻,这块“蛟龙碑”的发现,或许解开了诸多千古之谜。现将该碑文简单整理叙述如下:
这块石碑正面纂书“安乐真人”四个大字。背面书有“普济安乐神君万人碑记”。碑文中写到:“谨按祀典曰有功于民则祀之。君生於世,长在洪洞之南三十里曰东郭村、孙张村。后来成道在於陕西耀州,至今金身在(洪洞)洞中(村),是其蹟也。神君通儒兼医,以道济人,及殁为神,聪明正直,惠爱慈仁。老少有患疾者,假符水则痊之,商贾乏其财者,贷其钱则裕之,以罗布而敬穷人。其所以普济安乐神君,佑人者不淺,民之报神者不薄也。大唐时,里人创建庙宇,修饰形象,凡百祭仪悉皆如法,至万历二十三年,庙之砖木、神之形象,风雨浸坏,居民人等叹神明之德,祀宇之已倾,遂并力重修”。 上款是“张习芳撰文书丹”,全系楷书书写,字若行云,文如流水。堪为应时之笔,传世之作。下部落款:“本族会首孙晓、孙长清扶石”。 “孙晓(配郭氏、韓氏),子孙朝用(配段氏)、孙朝楞(配滑氏)、孙朝科(配王氏、李氏)”,子孙锁柱、孙金锁。 孙永清(配许氏)。 孙志本(配李氏),子孙朝上(配黄氏、李氏)。 孙永道(配师氏),子孙大良、孙大运、孙大林。 孙良臣(配李氏),子孙睦、孙联、孙耿。 孙朝相(配巨氏),子孙应时(配赵氏)、孙应节(配郭氏)。 孙求攷(配贾氏),子孙大魁、孙大相(配孔氏)。大相子孙光文、孙光武、孙光大。 孙道臣(配乔氏),子孙尚荣、孙尚贵(配相氏)。 孙国权,子孙承家、孙承业、孙承恩。 孙国富(配郭氏)。 孙然(配王氏),子孙朝业、孙和尚、孙三狗。 孙昉(配宋氏),子孙朝贵、孙朝栋、孙朝阳叩首”,还有其余万人书名。 注:(孙永清与孙永道系兄弟。孙良臣与孙道臣系兄弟。孙国权与孙国富系兄弟。孙然与孙昉系兄弟)。 从上述记载来看:孙思邈在洪洞县生活了六十三年的史实再次得到证实。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赐孙思邈“安乐真人”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洪洞县的安乐村。而孙思邈长期居住在孙张村也得到印证,这里有很多孙思邈的后裔就是事实。史册所说的隐居,现在看来,不是归隐深山老林,是隐于民,而不是隐于山。长期不为人知的孙思邈死后的真身埋葬在哪里?一句:“金身在洪洞洞中,是其蹟也”,石破天惊,足以让学者叹服。这对于研究孙思邈的真正墓地,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它填补了一个历史的空白,了却了一代人的心愿。
二0一四年四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