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会资料:团体会员登记表  |  个人会员登记表  |  理事、监事登记表
首页 | 总会概况 | 新闻动态 | 孙氏研究 | 寻根问祖 | 孙氏名人 | 联谊机构 | 商务互动 | 宗亲园地 | 公园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宗亲园地 > 宗亲作品 > 查看详情
宗亲园地
  宗亲作品
  联谊掠影
  宗亲交流
热点推荐
征君 之 年愈高而学愈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18 16:03:17
    “老骨蹒跚志未休”,孙奇逢的学术著作大部分出自晚年,尤其是南迁苏门,定居夏峰以后,他不分寒暑,笔耕不辍,他这样叙述自己的治学经历:“七十岁工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岁工夫较七十而密,九十岁工夫较八十而密。此念无时敢懈,此心庶几少明。他就是这样自强不息,。有学者称孙奇逢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学者。那么,孙奇逢一生都写了那些著作?这些著作又有什么价值呢?
    孙奇逢是编写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先驱者之一,他撰写的《理学宗传》上起汉代董仲舒,下至明末,时人视为学术通史。通过寻找理学的发展脉络、阶段、变化过程,从而达到探索中国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朴素想法。此外,他的《圣学录》以及授命弟子编写的《北学编》、《洛学编》等,也是重要的学术史著作。
    孙奇逢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为补救时弊,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力图把理学和经学结合起来,反对离经而研道。明、清之际的社会巨变,给了孙奇逢深刻的刺激,推动他去寻找天翻地覆的原因,顺治七年(1650年),南迁的路上,便开始学习《易》,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易其稿,写成八万余字的《读易大旨》,他的“《易》本模写天地而作”,“《易》书准天地之道而作”, 剥除了《易》的宗教迷信色彩,道出了《易》的客观唯物主义的本质,可以这样说,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是地地道道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是祖国文化宝库中难得的精品。另外,他的《四书近指》、《书经近指》、《四礼酌》都是研究经学的重要著作,对清朝时期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朋友顾炎武、学生汤斌、费密,都是经学大师,从而开乾嘉经学研究之先河。
    明、清鼎革强烈的刺激了孙奇逢,他希望从历史发展的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编撰了大量的史学著作:《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取节录》、《甲申大难录》、《两大案录》、《乙丙记事》、《守容纪略》、《新安县志》、《苏门遗事》,这些著作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尤其《甲申大难录》表达了强烈的缅怀明朝,不满清朝统治的民族意识。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刊刻《甲申大难录》的孙氏学生李燮五被逮入狱,消息传来,81岁老人孙奇逢临危不惧,主动北上京师,为刊刻者担当责任,并于北上途中赋诗曰:“患难经多平等事,莫愁树叶破人头。”年虽迈而英烈之气丝毫不减。幸有朋友在朝斡旋,方得解脱。
    另外,孙奇逢还为他人撰写、修订了大量的年谱、传记、行述、墓志铭等;还有诗文、序跋、书信、日谱、游谱和语录。这些,都是研究明朝和清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夏峰村,孙奇逢和子侄儿孙、乡邻学生耕读轮替,恬静适宜的田园生活,加上含饴弄孙的亲情让孙奇逢心情畅快。在他九十高龄之际,他写了一首《夏峰歌》,歌中描绘了他隐于夏峰“耕读传家、兼山讲学、兼容朱陆、倡导实学”的生活。
垂老去乡关 ,听泉声三十年,夏峰烟月浑无厌, 茅屋数椽 ,修竹几杆, 这便是桃园鸡犬, 又何须驾柴车东海与西山 。
    戴笠锄是门外硗田 ,秋收约足充餐饭 ,鸡豚窥竹栏,蔬果缀山园 ,瓮头酿秫客至刚刚淀 ,数一遍汉唐宋元 ,谈一会孝友节廉, 迟迟散前村不远 ,归溪月正圆 。
   年来食指添不计数, 孙子曾元名错唤 ,袖来梨枣床头散,几个去原上执牛鞭 ,几个窗下理芸篇 ,半耕半读相更换 ,喜的是家无逆颜 人人尽让无争辩 ,张公百忍不听妇人言 。
   门前履满敢云洙泗士三千, 或负籍水云边, 或结茅竹树间,尼山最乐朋来远 ,齐奋勉 ,道学种子今只一线, 生平性僻师友倍多缘 。
    莫谓我耄年 ,我胸中别有天, 饥餐困睡随方便 ,亦不参禅,亦不谈元 ,一篇孔孟彻宵旦 ,说什么程朱王陆门户便相悬 ,从陆征鞍 ,顺水扬帆,到头一样达畿甸 ,道同源, 躬行实践, 舌上莫空谈 。萧然一榻卧西轩,众儿孙轮流做伴,东窗旭满 ,南窗月转, 早昏枕上数双丸, 耳聋免听俗人语, 眼暗不观非圣言 ,暗中检点策励 ,无忽风烛年。  回头望容城 ,千里隔云烟 ,百门况味渐渐都经惯 ,不知理乱, 我且横琴把卷高卧兼山。
    这就是孙奇逢所作的《夏峰歌》,是他在夏峰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古琴史上的大师、崇祯皇帝的宫廷乐师尹尔韬,在明亡后流落在外,后辗转寓居夏峰,专门为《夏峰歌》谱曲,并收入他的《徽言秘旨》中,时隔300多年,《夏峰歌》至今还在孙奇逢的子孙后代中传唱不衰。
    南宋年间,理学发展为朱熹(上承程颢、程颐)理学和陆九渊(明中叶,王阳明又把心学发展到巅峰)心学两大分支。南宋淳熙二年(1175)的五月底,朱熹、陆九渊在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辩论学术问题,会上二人争论不休,互不相让。由此构成中国思想史绵延数百年之大公案。数百年来,两派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那么是谁终结了这场公案呢?
    程朱理学强调“道问学”、“格物致知”,提倡向外用功,通过考察事物、博览群书等途径根究事物之“理”。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尊德性”、“顿悟”,静坐观心,外界万物于自己的心上默默体认,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几百年来,理、心两派一直争斗不休。孙奇逢在他近一个世纪的治学生涯中,对理学、心学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明清鼎革的历史事实,对理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正,他不是简单的在理学的范畴内居间调停,而是站在两千年的整个孔孟儒家范围内,兼容并包,取舍扬弃,他充分的认识到程朱和陆王各自的学术主张,从超越的层面上来讲,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他认为:
    陆从尊德性入,朱从道问学入,此其所以异也。然尊德性岂能离得道问学,道问学亦不能离得尊德性,总皆圣人之事也,此其所以同也。②
 他在《夏峰歌》中曾形象的说:“说什么程朱王陆门户便相悬, 从陆征鞍,顺水扬帆 ,到头一样达畿甸 ,道同源, 躬行实践 。”把争论不休的理学两大门派都统一到圣人之本义上来。民间百姓常说的:“还有没有天理呀”,“天理难容”等俗语都出自理学概念,理欲关系是宋明理学的一大重点,最著名的口号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欲望在理学中,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而孙奇逢通过晚年对《易》的深入研究,把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天理人欲的道德论,推进到辩证法,明确提出“理欲并域”的道德观命题,认为:
“阳卦未必皆君子,阴卦未必皆小人”此亦见天理中未尝无人欲,人欲中未尝无天理,《易》道所以不可穷也。 ③
    在理欲这个问题上,孙奇逢已经得到一个十分高神的水准。
    知行关系也是宋明理学的一对重要命题,朱熹说:知先行后。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而孙奇逢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并进”,他说:
阳明走路之喻,极为明切,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问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处。若必待知尽了然后行,有终身不知终身不行耳。知行并进,正见其合一处。
    并在其论述中一再彰显“行”的功效,十分重视“行”,从而提出“躬行实践”,成为清初实学的代表。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民主思想有了初步发展,那么,这些 民主思想在孙奇逢有没有体现呢?
    我们来看一下,康熙元年,孙奇逢提出:从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⑤还有“天民一理”,“民即天下也”等这些学术观点,认为老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体,“民心”就是“天意”。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体现。另外,还有他的面对天灾,反对听天由命。顺治十三年(1656)五六月间,河南卫辉地区飞蝗蔽天,有人反对捕捉,说:“此天灾也,人何能为?”孙奇逢驳斥了这种说法:
有志之士不听命于数。我由命造,命亦由我造。岂一蝗也,甘听其食人之食而莫之挽救乎?人定自可以胜天,同心设法,捕治易易耳。为天灾之说,而顺受之,是释氏之言,非圣人经世乡也。
    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孙奇逢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里,一直是孜孜不倦研究学术,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和论述都蕴涵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从本体论上汇合理学、心学两大流派,而且把文章、经济之学都统一到“天理”之中,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宋以来的先辈大师们程、朱、陆、王等,把理学推进到了巅峰状态,直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并且重视经学,反对离开经学而研理学,从而拉开清朝研究经学的序幕。他是整个儒家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是传统儒家学术范围内自孔孟以来成就最高的人。
     孙奇逢在青年时期曾游学京师十年,并走马山海关考察明政府的军事状况,因为明政府已经腐朽不堪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他于明亡前20余年就得出了“天下大物将有所属” 的结论,因此,不再出仕做官,而由于他在士民中的崇高威望,明政府先后七次征聘他出山做官,甚至威胁他“不赴者除革”,即如果再不入仕做官,就革除他的举人功名。就是这样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写书信给他,招他入京做官,由于他对李自成农民起义也有看法,因此也严词拒绝。清廷定鼎北京,面对异族统治者接二连三的征聘,他保持了自己的可贵的民族气节,仍然力辞不就,即使是在初到辉县,忍饥挨饿的日子里,也不改初衷,拒不出仕。
    由于孙奇逢的才高于世,高风亮节,明清两朝和李自成政权先后十几次的征聘其出山做官,皆高卧不就,因此被世人美誉为“征君”,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孙征君”、“征君夫子”。
参考文献:
①汤斌《征君孙钟元先生墓志铭》
②孙奇逢《答问》,《夏峰先生集补遗》卷上
③《读易大旨》卷三
④孙奇逢《日谱》卷十四
⑤《书经近指》卷三
⑥《日谱》卷九

上一篇:征君 之一世冰霜傲骨清
下一篇:征君 之明参日月竞攀援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 © 版权所有
本会常驻会址:香港中环永吉街21至27号诚兴商业大厦15楼A室    厦门办事处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东路6号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