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会资料:团体会员登记表  |  个人会员登记表  |  理事、监事登记表
首页 | 总会概况 | 新闻动态 | 孙氏研究 | 寻根问祖 | 孙氏名人 | 联谊机构 | 商务互动 | 宗亲园地 | 公园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宗亲园地 > 宗亲作品 > 查看详情
宗亲园地
  宗亲作品
  联谊掠影
  宗亲交流
热点推荐
征君 之明参日月竞攀援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18 15:49:13
    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三日,孙奇逢在友人的陪同下游百泉,过百泉书院,见颓废一片,同行者说:“二十年前尚可观,三十年前极盛时也。①”又登孙登之啸台,过邵雍之安乐窝,“皆日就倾圯。”孙奇逢感慨很深,于当天的日谱中赋诗三首,来纪念这几位苏门先贤和抒发自己的思想。
啸台
长啸山头事最奇,清谈丛里另开基。
遗康数语深与易,喜怒不形亦我师。
邵窝
易学渊源另有传,不炉不扇历多年。
欲寻安乐今何在,岂向先生问渡船!
过诸大夫废园
迟我来游三十年,园林台榭半颓然。
灵源珠吐仍依旧,假者难真真者全。②
   孙奇逢初到辉县时,适逢天下大旱,生活无着,十分贫苦,“值流离忧患之际,典琴书、质籍珥,忍病停药,日不再食者屡矣。”他鼓励众人,要在苦难中磨炼意志,砥砺情操,并幽默的把他们居住的茅屋命名为“共饥斋”。诗一首以记之
薪绝停朝药,粮赊减夜餐。
儿童相视笑,此际得清安。③
    离开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高压区,即使是忍饥挨饿、忍病停药,心中也是顺畅的。
    七月十八日,卫河使马光裕慕名来访,孙奇逢写诗相赠;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马光裕为孙奇逢刻板印刷《苏门诗》。顺治八年(1651)四月,孙奇逢夫人杨氏卒于共城,在马光裕的资助下,五月寄葬夏峰。二人声味相投,长相往来。
    顺治九年(1652),因得罪朝廷而被罢官的马光裕将其在夏峰的住宅、田地“不受分毫之价”赠送给孙奇逢,十月,孙奇逢移家至夏峰村。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孙奇逢在夏峰建成宅院一座,他认为“艮背无咎、无妄、可贞,此易之所以教也。”,④所以名其堂号为“兼山”。
   孙奇逢隐居夏峰,尤其是建成兼山堂后,开堂讲道,接引门生。他齿尊德高,教授又颇得法,因此“天下望之如泰山乔岳”,远近儒生学士,纷纷汇集兼山堂,拜师从学。有的从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负笈而至。公卿藩臬亦拥彗到门,执弟子礼。朝廷使臣往来,不入公署,先访兼山堂,以一见先生为快。其时,从畿辅、河洛、齐鲁、晋楚、吴越等地聚集而来的门人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当时北方学者,多出于门下”。⑤这么众多的门生在历史上又是什么地位呢?我们来看一下。
    汤斌(1627-1687),清初名臣大儒,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潼关兵备道,顺治17年(1660年)告归,居家读书治学,康熙五年(1666年),听闻大儒孙奇逢在苏门夏峰讲学,徒步前往拜见,服其躬行卓绝,北面执弟子礼甚谨。所学日益精进,甚为老师所器重。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起任官,累至《大清会典》副总裁官,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江宁巡抚空缺,康熙皇帝下旨曰:
“所贵道学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有道学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悖。朕闻学士汤斌,曾与孙奇逢讲明道学,颇有定行。前典试浙江,操守甚善,可补授江宁巡抚。”⑥
    汤斌巡抚江南,澄清吏治,汰除苛政,变化风俗,膏泽于民。去官之日,从苏州到扬州一千多里路程,十余万人自发跪在路旁,捧香叩头,为他送行,由此可见他得人心之深。后汤斌官至礼部、工部尚书。他是孙奇逢最得意的门生,是其学说在政界的卓越实践者,有“一代伟人”之称,道光年间从祀孔庙。
    耿介,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历官至直隶大名道,有惠政。丁母忧期间,经汤斌引荐,拜孙奇逢为师。后康熙帝闻知耿介为孙奇逢弟子,特下旨封其少詹事,负责教导太子,而耿介因不习惯宫廷生活,不久辞官还乡,潜心学术,兴复嵩阳书院,远近学者咸师之。
    王余佑,河北新城人明末诸生,东林名士左光斗视学畿辅时,曾对其大加赞赏,乙丙之乱时,追随孙奇逢,积极营救东林党人。他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奇才,是孙奇逢留在河北的重要弟子,晚年主讲献陵书院,其人堪称恢复清初畿辅一带文化的首要人物,从他的门下又走出了颜李学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十八代来第一人”的实学大师顔元和李塨。
    魏一鳌,清初山西忻州知州,孙奇逢南迁后,他辞官离职追随而去,在兼山堂东筑茅屋一间,取“程门立雪”之意,名“雪亭”,陪伴孙奇逢30年,变乱流离,患难与共,著作有《四书偶录》、《雪亭梦语》等,他是孙奇逢的得力助手,为夏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奇逢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门下弟子逾千人之多,民国总统徐世昌主编的《清史学案》中,孙征君一案中,有传者近二百人,如耿极、张果中、马构斯、高荐馨、李葑、杜越、申涵光、薛凤祚、贾三槐、王五修、崔蔚林、赵御众、戴明说、费密等皆负重望于儒林,他们出为名臣,处为醇儒,影响深远,而且代有传人,风流余韵,蔓延久远。
    反清斗士傅山傅青主、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一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名垂青史的顾炎武,其他如明末尚书张镜心、张凤翔,康熙重臣魏裔介、魏象枢,等他们都是孙奇逢同时期的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孙奇逢的呢?
    傅山,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抗清英雄,山西阳曲(今太原)人。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初六日,历时半个月,傅山来到苏门夏峰拜访孙奇逢,并为其母贞耄君求墓志铭。孙奇逢敬重傅山为人,应邀命笔,为其母撰写墓志铭,傅山在兼山堂小住期间,二人相见恨晚,离别时孙奇逢依恋不舍,并写诗相赠。傅山归去后记述道:“孙钟元先生,真诚谦和,令人诚意全消也”,“理学家法,一味板拗;先生则不然,专讲作用。此等学问,亦大难向腐儒讲矣。”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钦敬之意。
    黄宗羲,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浙江余姚人。孙奇逢比之年长26岁,二人从未谋面。慕孙奇逢之名,(康熙十二年)黄宗羲以书信与孙奇逢论学,孙奇逢作诗相赠。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在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之前成书。黄宗羲称赞它“别出手眼”。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康熙三年(1664),孙奇逢横遇文字狱之祸,投呈当事,自请赴部。幸事寝获解,留居容城故里八个月。是年八月,顾炎武在昌平拜谒明陵后,特过容城,执弟子礼拜访孙奇逢,并赋诗相赠,敬慕之情溢于诗里行间。这两位学界巨星,都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坚贞气节,而且学术观点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因而谈之甚洽。此后,两人异地而同心,书札往来,商讨学问。孙奇逢逝世后,顾炎武写《孙征君葬不获执紼》,表达了沉痛的悼念。
    魏裔介,清初学者,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后致仕家居,致力于学术,著述甚丰。他与孙奇逢虽终未得晤面,但笔札往来,情谊甚笃。孙奇逢逝世后,魏裔介为之作传,是孙奇逢各种传记、墓铭中写得最翔实、完整的一篇。
     魏象枢,清初名臣,学者,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立朝端劲,人望所归,为清初直臣之冠。他仰慕孙奇逢,“仰之如山斗”,“依之为典型”,虽未曾及门授业,但驰书请学,手教还答,自称私淑弟子。在奉答孙奇逢的诗中咏到:
夏峰遥望几春秋,三尺苔痕带雪留。
但得峰前分片席,何须更羡五湖游。⑦
    孙奇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曾写诗:
大道无南北,吾徒浑异同。
酒斟燕市月,帆挂卫河风。⑧
    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他曾数次游历各地,采访风情,与人论学。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孙奇逢出访河北磁州张镜心(明末兵部尚书),两人互相交流学问半月之久,孙奇逢离去之时,张镜心依依不舍写诗相赠:
天挺英人自不同,眼前雌雄。
来尚论拟千古,好似汾阳与魏公。⑨
    辞别张镜心后,在十数位学生和朋友的沿途接应下,他一路讲学,历时五十余天,于四月二十二日到达山东东昌(今聊城)张凤翔(东林党人、明末工部尚书)家中,两人相互闻名四十余年,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各以数十年所学相质,张凤翔出示所著书八种,请孙奇逢点评,孙奇逢也携《理学宗传》稿本,请张就正。两人在一起切磋学问二十余日。五月十二日,孙奇逢方始告归。两人互为勉励,依依而别。
    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奇逢渡黄河,游开封,士民相与攀援,争留下榻,童子们奔走相告“孙先生来吾家也”。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游孟县、嵩洛,沿途士子追随问学。还有的怀抱婴儿请孙奇逢继见上一面,以待日后成人后,能够对人说“曾于儿时见孙先生也”。民众的敬重和热爱,使孙奇逢十分感动,赋诗曰:
病骨经年懒出游,今年设榻遍南州。
小车花外人争挽,不是尧夫愧此留。
参考文献:
①孙奇逢《日谱》卷一
②③孙奇逢《日谱》卷二
④孙奇逢《日谱》卷九
⑤汤斌《孙征君日谱序》、《同门公建征君孙先生夏峰祠堂启》、 费密《孙征君传》、魏裔介《孙征君传》等。
⑥《清代七百名人传》,蔡冠洛《汤斌》
⑦魏象枢《入都次孙征君钟元先生见怀韵奉答》,《寒松堂全集》卷七
⑧汤斌《征君孙先生年谱》
⑨孙奇逢《游谱》
⑩孙奇逢《诸友下榻》
 
 

上一篇:征君 之 年愈高而学愈邃
下一篇:征君之 侠肝义胆美名扬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 © 版权所有
本会常驻会址:香港中环永吉街21至27号诚兴商业大厦15楼A室    厦门办事处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东路6号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