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孟庄镇东夏峰村东原,在一堆荒冢之下,长眠着一位明末清初的大儒,他就是当时人称“征君夫子”的孙奇逢。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鈡元。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明清两代,他先后十三次拒绝朝廷征聘,世人美誉之为“征君”。晚年移居河南辉县夏峰村,辟兼山堂传道讲学,又被称“夏峰先生”,当时,聚徒讲学者,最著名的有三人,北方是孙奇逢,在东南是黄宗羲、在关中是李颙,时人称为“海内三大儒”。
那么,孙奇逢在江山易色,风云际会的明末清初,在大河上下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声望,又为何选择我们辉县,晚年定居辉县聚徒讲学呢?
《清史稿》记载:“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这句话的大意是:孙奇逢年轻时就有豪爽的任侠之气,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很严格,有经邦济世的学问,很想在世上成就一番功业。
孙奇逢自幼天赋不凡,勤奋读书,孩提时期就知道元大儒刘因(容城沟市里人)和明忠烈之士杨继盛(容城河照村人),把他们视为家乡的骄傲和自己学习的楷模,十四岁即和定兴名士鹿善继“一室静坐,以圣贤相期许”,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孙奇逢十七岁时,乡试中举,考官对他的文章赞叹不已,批曰:“疾徐丰约,一准程朱。”①意思是说,文章写得快慢自如,祥俭得体,且均以二程、朱熹的文章为准则。万历三十三(1605)年,孙奇逢的父亲去世,三年后母亲去世,孙奇逢依古礼在墓地筑草屋,为父母守孝六年。庐墓六年间,孙奇逢刻苦读书,经、史、子、集广为涉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并和挚友鹿善继、学生张果中在一起切磋论学。这六年是他苦读的六年、日益进取的六年。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居孝期满的孙奇逢开始游学京师,一边教授生徒,一边广交有气节、有学问的东林党人为好友,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吏部都给事中魏大中、吏部文选员外郎周顺昌、右佥都御史周起元、都御史曹于汴等都是他在这个时期结交的挚友。同时都城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政治视野,更多的了解到了朝政的腐败和东林党人的风节,形成了他的“支持改革,反对腐朽”的政治立场。
天启二年,应好友鹿善继(时任边关参赞)之邀,走马边关,居留三个月,遍观山川形胜,并结识了青年俊杰、参赞茅元仪,相互讨论天下之大势,从而推论出“天下大物将有所属”,②边关督师孙承宗对孙奇逢赏识有加,认为可堪大用,欲其为边关要职,由于孙奇逢已经预见到明朝灭亡的必然性,绝意仕进,于是连夜离开边关回家。
天启年间,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士大夫革新派与以阉党为代表的朝廷腐朽势力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这是改革派与顽固派的生死决战。孙奇逢舍生忘死,无畏地支持了东林党人反对阉党的斗争。
天启初年(1621),熹宗继位时才15岁,年少无知,宦官魏忠贤终日引导他游乐,因此倍受宠信,很快就捞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要职,独揽朝政。熹宗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全权交给魏忠贤,致使“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掌权后的魏忠贤,亲自提督特务机关东厂,瓜牙密布,滥杀无辜,一些无耻之徒竞相依托攀附,甚至称之为“父”,呼之为“九千岁”,颂德献媚,群凶煽虐,毒痛海内。
为了打击阉党气焰,天启四年(1624)六月,东林党人、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要求朝廷严惩阉党,“以正国法”。接着左光斗又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的“三十二斩罪疏”。他们的上疏激发了满朝清流的斗志,随之上疏抨击阉党者不下百人。
已丙(1625-1626)年间,魏忠贤凭恃皇帝的宠信和手中掌握的军政司法大权,对东林党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陷害东林党人,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强加上“结党乱政”、接受“贿赂”的罪名,逮捕入监。在狱中,这些清廉之士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毒刑拷打,被逼供逼“赃”,其时,阉党虐焰熏天,“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割舌,所杀不可胜数。”京畿地区遍布阉党爪牙,东林人士的所谓亲朋故旧纷纷闭门谢绝,唯恐祸及己身,在这个事关国运的危急关头。孙奇逢没有被险风恶浪所吓倒,不惧生死、不惜破家,挺身而出,积极营救被捕下狱的东林党人,在阉党追“赃”甚急之时,他一面举幡击鼓,张榜设柜,倡议募捐,义助完“赃”。一面以众乡绅的名义写信给镇守山海关的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请他立即入朝,阻止阉党杀害诸君,情词激烈,感人奋起。京畿地区的士民纷纷响应,乡民投柜者云集。而孙承宗的回师京城,吓的魏忠贤闻之丧胆,连夜密见皇帝,绕御床哭泣,“奴辈必无礁类矣”。最终虽然营救活动失败,但孙奇逢侠肝义胆的行为却让他天下闻名,倍受士民的崇敬和爱戴。黄宗羲曾赞扬孙奇逢说:“燕赵悲歌慷慨之风久湮,人谓自先生而再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主持正义,反对邪恶,这正是孙奇逢宝贵的品格,海内之士皆高其义,赋予他和另外两名营救活动的组织者鹿正(鹿善继之父)、张果中(孙奇逢的学生)“范阳三烈士”的美称。
孙奇逢不仅是反对阉党的义士,而且是抗击清兵进犯的民族英雄.明朝末年,辽东地区的女真人势力不断壮大,其首领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1616)年摆脱明政府的管辖,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发动进犯明朝的战争,至天启二年(1622),辽东大小72城全部被后金所占,天启六年,皇太极即位,对明朝的掠夺战争进一步扩大到山海关之内,兵锋数次逼近北京城下,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清”,八旗骑兵大举入关,直奔京畿,七月,北京周围的一些县城相继沦陷,数千八旗铁骑直奔容城而来,当时阴雨连绵,土城墙已经倒塌,牛羊可上,且容城县当时没有政府的一兵一卒驻守。值此生死存亡的关头,孙奇逢毫不畏惧,率领宗族乡里,曳杖入城,从容谋划方略,指挥城内数万士民,持棒执杖,修补城垣,协力御敌,就是妇女、儿童也争先恐后,向城上运送砖石,就是这样一支民军,在孙奇逢的率领下,打退了八旗劲旅的连续七天七夜的围攻袭击,其时京东、京南州邑多被攻陷,唯独容城巍然不动。 固守容城之后,孙奇逢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再三请求政府改筑城墙,但都被置之不理。在朝廷放弃抵抗、清兵凶焰炽烈的形势下,为了百姓免遭无谓的牺牲,孙奇逢改变了斗争策略,于崇祯十一年带领数千百姓深入易州五峰山,立寨自保。五峰山山峦叠嶂,易守难攻,是防御抗敌的好地方,在孙奇逢的率领下,他们一面筑险练兵,修武备战;一面兴学讲道,诵读诗书。直到清廷定鼎北京,其间打退了清军多次的围攻进犯。其时明军到处溃散逃窜,而五峰山寨却巍然屹立,显示了孙奇逢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茅元仪推崇他为“至人”,“足为波流砥”③。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称赞他“才识俱和,心迹双清”,“文事能兼武备,爰资囊智,用佐帷筹”。④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定鼎北京,为了稳定在全国的统治,一方面血腥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又以高官厚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孙奇逢是北方士林的领袖,自然是清政府笼络的对象,顺治元年、二年清廷先后三次下诏让他做官,甚至以国子监祭酒的尊贵职务虚席以待,他都借故有病,坚辞不就。顺治三年(1646年),京畿地区的土地尽被满清从龙贵族圈占,孙奇逢家里的土地也不例外,生活在清政府统治的高压区,又失去了赖以生活的田地,“故园已不可居”,孙奇逢开始考虑南迁,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日,寒风凛冽,黄沙蔽天。66岁老翁孙奇逢洒泪告别故乡,举家南迁,众乡亲哭泣送别,直至一二百里之外。十一月十三日,孙奇逢作诗一首,记录下了这艰难的跋涉:
垂老出门值岁寒,萧萧书剑伴征鞍。
离家百里烟云隔,冻馁方知行路难。⑤
辉县县城西北的苏门百泉,乃是“人杰地灵”之地,魏晋著名隐士孙登,宋邵雍,元姚枢、许衡皆长期隐居于此,出于对先哲的敬仰和友人的劝留,孙奇逢选择了定居于此。
参考文献:
①汤斌《征君孙先生年谱》
②孙奇逢《日谱》卷二十
③茅元仪《怀孙启泰征君》,《石民江村集》卷二十
④汤斌《征君孙先生年谱》
⑤孙奇逢《日谱》卷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