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二十一日,九十二岁高龄的孙奇逢走完了他坎坷艰难、勤恳治学的一生。葬于夏峰东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停止在知识原野上的耕耘。依然与门人、子弟“讲论不辍”,并继续接受来自大名、广平、安阳、新安、曲周等地拜师求教的士子为徒。到了气弱口不能言的时候,还以手书的方式坚持授业。
“一世冰霜傲骨清,两朝轮币九州名。少微星暗江河泪,惨淡人寰罢杵声。”①孙奇逢离世后,门徒弟子50余人守灵祭奠。外地弟子不能至夏峰者,亦服心丧,就地追悼。地方官吏、士大夫吊唁者络绎不绝,有的从数百里之外赶来。京城之内,自内阁九卿至府院寺署诸公,识与不识,“咸怀私淑哲萎之悲,醵金致祭,无一人不与者”。农夫牧童、商贩佣工,也为之罢市停耕,奔走哭吊,哀声震地。据顾炎武云:“会葬者近千人” ②,可谓隆重。安葬之后,仍有人从千里之外来夏峰凭吊,“拜像长哭,以所学相质”。③
百泉苏门山原有圣庙,孙奇逢逝世后,卫辉府六县绅士联名奏请,在庙中为其设置塑像,春秋祭祀。他的故乡,保定府绅士奏请,与孙承宗鹿善继同在府学祭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政府为孙奇逢在百泉湖西岸建造祠堂,清道光八年(1828年),朝廷诏令其从祀文庙。
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就其在整个清朝和民国时期思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而言,超过了被今人誉为明清之际“三大家”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的人格力量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学说主张,使他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在学术史上他无愧于“上继往圣、下开来学” ④的美誉。可以这样讲,仅就我们中原地区而言,从清朝初期到清中后期,整个中原的文化史就是孙奇逢学派的文化史。
著名的旅游区,辉县市百泉风景区内的北宋邵雍祠堂,清道光时期重修时,县令康曾定亲笔题写楹联“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有一块“留余匾”,是中华三大名匾之一,为清同治年间进士牛瑄为康百万庄园主人所题, 内容就有孙奇逢训其诸子之词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孙氏学生逾千人之多,为了纪念征君老师,众学生倡议,在兼山堂东五十米处建征君祠堂一座,弟子汤斌亲笔手书祠堂楹联:孔孟有真传千里从游立深雪,程朱得正印百年崇祀仰高风。以示对先师深切的怀念。康熙皇帝的史官、书法家孙岳颁题写了“征君夫子祠”匾额,悬于正堂,此祠堂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一场火灾。征君夫子“盛德入人之深,能使人服德于生前,更普茂林于身后”。他归葬后,“众门人买树三百六十余株,遍植墓门前后左右,至乾隆十三年(1748),征君墓地已是“蔚蔚(郁郁)葱葱,阴森畅茂”,“使人望而生敬”,“扫墓于绿荫深处,恍见先祖,俨然式临”。⑤从清初一直到民国时期,不同时期的学者络绎不绝,前来夏峰追寻征君的遗迹,并立碑留念,征君祠堂和墓园的各种碑刻达上百通之多。
民国十一年(1922),徐世昌总统退位后专程来到辉县夏峰,拜谒征君祠墓,并为孙氏后裔家藏征君画像题跋。
民国十二年(1923),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拜谒征君墓园之后,撰写碑文,祭奠孙奇逢。他在碑文中写道:由来生玉首,不及死杰墓……封崇未四尺,但见古柏繁。陇邱望蔼蔼,卫水沂湲湲……晋旅岛墓禁,秦师风霜护……。
民国十四年(1925),清末进士靳志和民国议员陈铭鉴来到夏峰拜谒,并作诗立碑留念:“昔我游百泉,岁在丁未夏,道经夏峰村,乘车为之下,东原徵君墓,翠柏映庐舍,瞻拜复裴回,恍如谒泰华……”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专程到夏峰来拜谒征君祠墓,因看到征君墓残破不堪,回去后寄来银元,在征君墓茔前立纪念碑一通,并维修了征君陵墓。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当时驻扎在辉县的日军部队,因为庆典需要扎“柏枝门”,于是驱车来到孙奇逢墓地砍摘柏枝。当他们来到征君墓碑前,带队的日军佐官(精通汉语)仔细看过墓碑之后,躬身退后三步,喝令手下不得砍摘柏枝,带队匆匆离去。后来日军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修筑新辉公路,原定直取夏峰的路段,为避开征君墓,取弯路走李固。
由以上史料可见,曾经的征君墓地,墓冢崇封,四周松柏杨树三百余株,阴森茂密,“俨然又一曲阜孔林”。
清初时期,由于孙奇逢在夏峰兼山堂讲学,兼山堂成为清初北方的学术交流中心。它见证了儒家文化在北方的交流盛况。孙奇逢逝世后,兼山堂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私塾学堂,并存放征君的书籍和书籍刻板等。从他去世到新中国成立,孙氏族人和征君弟子的后裔在每年他的生辰和忌日都会扫墓祭奠,代代珍守,将近280年时间内从未间断。 上世纪五十年代,征君夫子祠毁于一场火灾,征君墓园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近百通碑刻被当做石头埋于地下,用作村内桥梁的修建。墓地被平整为耕地。坟茔也被推平成为田间小路上的一个小土丘。并在坟茔正上方修建厂房,这样征君夫子在夏峰课徒讲道二十余年的唯一实物建筑就剩下了兼山堂。
兼山堂原为一进三院,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为乡粮站,后移交给村委会,村委会曾作广播站、木匠铺和仓库使用。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著名学者嵇文甫在对夏峰进行考察时,发现征君的著作和刻板被随便的扔在泥地上垫路、扔进火炉内取暖。深感痛心,下指示对兼山堂内珍藏的孙奇逢著作、刻版等文物运到新乡市和辉县市的博物馆保护起来。
七十年代兼山堂门楼和前院被拆除,改建为村委会办公楼,仅存后院前厅(学堂)、堂屋及东.西厢房共四座十六间,东、西厢房已经是墙倒屋塌,剩下的前厅和堂屋也是残垣断壁,破旧不堪。
时间进入新的世纪,传统文化回归,不断地从各地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国学爱好者前来夏峰拜谒,寻访征君遗迹。包括中国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刘建国、河南省政府顾问郑海凌、河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作家李世琦、河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李之鉴、河南省社科院张佐良等2005年12月27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兼山堂为新乡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孙奇逢安息之所的征君墓,作为兼山堂的附属文物,也一起纳入保护范围。2008年,孙氏后人在辉县市文物部门的大力帮助下,重新测量了 征君坟茔,把被损坏的坟茔部分恢复并用石头垒砌。
2011年11月份,在辉县市文化、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兼山堂和征君墓建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孙氏家族筹集资金,开始落架大修频临倒塌的兼山堂。12月28日,新乡市文化局、辉县市政府、孟庄镇政府等相关领导参加了在夏峰举行的兼山堂文物保护牌揭牌暨维修开工仪式 。辉县籍书法大师侯德昌在得知兼山堂大修之事后,欣然题写匾额“兼山堂”。 目前,兼山堂堂屋已经大修完成,恢复其巍峨壮观的本来面貌。而东西厢房和前厅(学堂),因为资金的原因,尚未动工重修。
时至今日,孙奇逢作为曾经的儒家宗师,已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但是他的人格力量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学说主张对现在社会仍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尤其可贵的是,孙氏后人已经开始成立兼山堂国学传播公司,用多条道路来传播征君文化,从而更广泛地弘扬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①王余佑《五公山文集》卷五
②顾炎武《孙征君葬不获执绋》,《顾亭林诗集》卷五
③本段参见孙奇逢《日谱》卷三十六、汤斌《征君孙先生年谱》康熙十四年、刘易《孙奇逢传》、陈僖《孙奇逢传》、龚翰《孙奇逢传》等。
④汤斌《征君孙先生九十寿序》
⑤汤斌《创建夏峰征君祠堂启》和《孙氏族谱》,耿晞泗《书征君太夫子墓树碑记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