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帝制 建立共和
-----孙中山的近代战略思想(初探)
孙远谋
新世纪第一年,近代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回眸前世纪,国父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身后比生时更伟大”。中国进步潮流顶端人“治国救种为志”,考察中外社会政俗,用睿智思想和超越时空理念,撷取适合中国复兴有用精华,历时弥新的变革实践,推翻了满清王朝,首创民主共和政体,开辟了近代史新篇章。
以史为鉴为人为镜以事为证,可知兴替可明得失可察是非,欲知平直方圆,则必有准绳规矩。传统准则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或忠孝节廉而树碑立传。时代社会制度的人物对象不同,本文用战略战术视觉,借用《孙子兵法》战争胜负基本因素:道天地将法五事,依据辛亥革命前后史实,管窥初探旷世元勋孙中山和勉为其难的革命者,生存策略和发展战略。
(一)战略全胜理念 辛亥试图成功
近代以孙中山为首同盟会设想制定《革命方略》,“举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武装起义“毕其功于一役”,用“非常之破坏,非常之建设”,铲除封建帝制,推行“三民主义即爱国主义”来实现复兴振兴中华的奋斗目标。因《孙子兵法·谋攻篇》有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五全五次”概括,强调以智谋取胜为上策,《革命方略》因循引全胜的战略而划筹战策。
二千五百年前孙子及《孙子兵法》近六千字兵书,却无现代战略词语,它蕴含著“未战而庙算胜者”的天机要诀。中国是兵书王国,古代计谋奇策、庙算、韬略或运筹帷幄等词,是指对战争全面的策划和指导。1938年始有战略概念,现代国际兵家战略家均尊奉孙子和《孙子兵法》是“战略之祖”“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富有教益和无以伦比的战略论”。当代国际兵学名著《战略之根基》指出它是“世界五部优秀的兵家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孙子兵法》十三篇“国之瑰宝。世界共同财富。”
六千年黄种人类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天地之大道藏之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自古以来,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厮杀,帷幄中精心周密的策谋,战争最频繁,滋生演变改朝换代,传接封建社会根基。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悠悠自得,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泱泱天朝大国。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了皇帝威严,积弱非一日,内忧外患丧权辱国,强邻环列蚕食瓜分,虎视眈眈接踵效尤,亡国亡种危在旦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谁主持浮沉?改天换地不谋帝位,唯有中山力挽狂澜。
“香港四大寇”魁首孙中山等爱国者,吸取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先进思想,先知先觉地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清王朝,发出檄令,又经久不息地舌战笔伐保皇立宪派:提倡革命,组织会党,谋取羊城雄踞一省,辐射全国夺取胜利。九十年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 “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舆论攻心道义夺心,十五省响应举旗倒清,传承二千二百三十一年的最末皇帝被颠覆。 “铲除历史以来为争皇帝而动乱的毒根”,建立中华民国雏形,“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史无前例的变革,开天辟地的壮举,蜚声国际,世纪伟人,民族英雄,海峡两岸同胞、国共两党唯一崇敬的伟人!
以战论战以事论事,辛亥革命是实现了同盟会革命党纲领誓词前十二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孙中山反清统战思想和实践的胜利”。按军事规律的战略而言,是以“道”取胜,孙子曰:“道者,与民同意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把战争胜负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近代举政治革命,光复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是避免国家领土被列强瓜分和共管的厄运。所创立的共和政体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一大进步,让中华民族跻入“人类进化,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这全胜战略在中国兵学圣典中无此先例。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愧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奠基人”。千古难觅百年不遇的战略思想缔造者和实行家。
(二)兵圣释战事 哲理璀兵经
战争为和平生存发展,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出第一枪声为标志,敲响满清皇帝丧钟。突如其来的胜利,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性,百思不解因果关系,说武昌“一役”既不是小战役也不是大战役,一石激起千重浪,波涛滚滚推向前,二百六十八年来汉人反满清统治唯一取胜的战绩。对这场战争的思索与探讨。疏缕与整理,真正用战争语言和谋策去探索内核实质,恐有所疏忽。最后搬请远始祖孙子的兵法语言“舍事言哲理”去洞察和结论,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即是真理。
1911年4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几乎牺牲全部精英,同盟会组织几乎陷入瓦解状态。革命形势处在低潮中,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不上半年时间内武昌起义成功且获得全国响应!按孙子所曰精辟指出,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中山先生救亡求存的爱国精神,激发了武昌新军扑朔保路权和成都血案,官迫民反的时机,突发武装举事,“先为不可胜”而取胜,它是孙中山思想指导的士兵起义,是《革命方略》的组成环节。党人早就运动武汉新军为重点,“藏于九地之下”, “动于九天之上”,“出其所不趋,趁其所不意”的谋略,但不是盲目揭竿而起一蹴而就,而是有准备有组织有策略有重点攻取目标的瞬间战争。
武昌起义前夕,组织者“三武”之一孙武,试装炸药被炸伤,暴露起义意图,清军全城戒严搜捕,10月10日晨,湖广总督下令枪杀三名运送炸药的革命者,就义前高呼“民国万岁”“孙中山和未死同志万岁”。当晚有二名战士夜间偷擦枪,暴露了起义时间,千钧一发生死时刻“军争为利,军争为危”,时态告急立即发出起义枪声。工程八营是湖北新军最先成立的部队,党人和军人多,准备和发动较充分,立即有40人急奔直取楚望台,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占有大炮, “出奇制胜”占领鄂军总军械库。革命党人等迅速会师楚望台,明确“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布置统一行动,集中兵力火力,又有熟悉地形,经过训练的新军“知己知彼”与清军激战一夜,都督府变成一片火海,“以火助攻才明” (火攻篇)。党人冲进新军2l混成旅协统黎元洪府第,夺其心威迫贴出告示都督黎(李翊代签),应用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治心治气发挥了威力,纷纷议论“想不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迅速瓦解清军起着推波助澜效力。众推黎任都督,组成军政府,不可不指出群龙无首中高超一著。孙子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心也”,“先知迁直之计者胜,此军事之法”,“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等等哲理兵经可借鉴而明得失。《孙子兵法·作战篇》提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用反正的清兵清将及弹药粮草,猛打猛攻势如破竹,克敌制胜法宝。
第二天,武昌满街士兵手袖缠白巾威风抖擞冠以革命军,完全控制住武昌局势。“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用速战速决占领汉阳和汉口。武汉三镇兵家必争之地,据《孙子》分析战场情势和战略价值划分为九种不同的作战区域,武汉属于重地和衢地(四通·八达大路),重地战术是“掠”,衢地战术是“合交”。武昌起义成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它是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的综合,犹如古人先哲为今人所书所言,申述“诡道”用兵,“庙算”制胜之要,而战场上千变万化,一针见血的检验,智者勇者必胜。
医学博士孙中山先生,似乎军事家又似兵家,不是战略家又谙谈《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用军事哲理高度深化战略论内核来认识。1924年3月9日《民权主义》第六讲,“就中国历史采考究,二千多年前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是解释当时的战理。由于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就是现代的战术,也是本于古人战斗的事实,逐渐逐步而来”。这百字金光闪耀的短评,概括二千多年来研究《孙子兵法》,把“国之瑰宝”兵书提高到军事哲学新高度新层次。又指出陆军的战术学有系统的学问。当今国际“研孙子为和平”的实践证实,内涵外延许多领域,《商用孙子兵法》风行世界,国际公认《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其军事思想哲理是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现实的借鉴性。
返璞归真,归真今用。三国曹操首次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作孙子序,自古至今列为权威,其所代表的层次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近代孙中山先生钻研《孙子兵法》,考究细微,详备高瞻,严谨缜密,论述立论颖悟过人,独到见解推陈出新。其所代表的层次是现代化的需要,为当年创办黄埔军校学习军事,钻研战略战术,讲究谋略,提高北伐军作战能力,又结合集编,《治兵语录》《治军条例》,培养政治军事高级人才而呕心沥血。与此同时,正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影响和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的碰撞中,孙中山为古代孙子兵学走向现代《孙子学》的过渡,架起了桥梁,“中外度津梁,五洲识炎黄”。
(三)方略经纬万端 战策悲壮千古
自古至今人们所崇拜的战神偶像奇谋妙策龙韬虎钤的历史人物。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其文韬才华见于“孙文显学”,其武略,闪烁初露端倪。广东惠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曾委托日野熊藏在东京组织留日学生学习军事和兵法。孙中山使用革命词语的频率最高,引用《孙子兵法》名句语录,用革命成败史实阐述革命前途,下列略举以少战众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和高度评价。
1901年惠州之役以最少代价换取重大胜利。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一役,“依我看来,无论古今中外都没有这种战术”,“我们以战论战,当日广州城之战,可以说是成功的,实在是革命党内计划不周,死的有72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真正革命党不过几十个人,去打两万敌人。十三年后用战略战术评价“这种奋斗,是古今中外兵法中所没有的,只有革命历史中才有这种创例”。
战争无疑是力量的竞争,更是智慧的角逐,当时的力量对比, “庙算”只能以少战多以寡战众,采用春秋吴国伐强楚战例,3万破楚20万,扫障疲楚误楚阶段战术,直捣楚都,《史记》评“孙子有力焉”。必须指出,宫庭练兵斩姬整顿军纪是前提。孙中山主张“发难之人贵精而不贵多”,审时度势,乘隙破敌,率领十次起义却有九次失败,兵法所云,不知己不知彼,故每战必败,其中有壮烈的黄花岗起义,“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孙子兵法·始计篇》指明知胜负“经五事,校之以计”,胜兵必须符合“道”、‘‘天’、‘‘地’’、‘‘将’’、‘‘法’’,并且经得起战场上的校验。五事俱备“道”列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它专指军事纪律,孙子之道不同于道家儒家、墨家或阴阳家的“道”。孙子指出主帅将军有道,士卒“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诡”。革命奋斗披肝沥胆志同道合即是其一,相守数日以事一日之胜。
武昌起义胜利,国民革命从失败中刚刚迈出胜利步伐,南北未统一皇帝未下马的严峻局势,利令智昏的同盟会邦联,组织先涣散,歪理逆流,消融革命斗志,腐蚀革命肢体组织,抛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功成身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等等谬论流传。同盟会领导核心集团“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借助改组同盟会时机,排斥孙中山“兼摄党事”一系列原则错误。按《孙子兵法》所示应该杀敌三分之一而攻城攻心,按现代战术而言,摧毁旧根基确立建设新秩序。窃国大盗袁世凯兵伍出身,略高一筹,借革命威力迫满清皇帝退位,优惠皇清“三大项”,以退为进保留小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改为养天子保存封建旧机器势力。满清官宦自摘花翎,口头赞成革命拥护共和,而且被允许加入同盟会附和革命,有的投机钻营,有的各自割据一方等待时机,里应外合帝国主义“助北压南,保清廷”负隅顽抗。
从封建社会脱胎而出的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诞生不上三个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成员热衷于议会竞争,竟把取得政权奉赠,革命党人种树,袁世凯摘果,唯有牺牲悲壮志,敢教政权当儿戏。 《孙子兵法。九地篇》“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已之私,威加于故,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今译为共和政体的毁坏在于不养权,不重视保政权的重要性,一举不得,前功尽弃。人为政权旁落,内部主因“朋党比周”,即同类型的人为自私自利结党营私与坏人勾结,争权夺利,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南北对峙加剧,以北洋军阀集团为核心,袁世凯称帝,复辟毁法,窃位盗国和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变乱局势,共和政权有形无实。
痛定思痛,幡然顿悟焦点是原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 1922年2月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中,广东后院起火,6月15日炮轰观音山,拆南方政府的台,置孙中山于死地,迫他下野。孙中山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最沉重的打击,也是最深刻的的认识。反思失败症结,承认“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空名”, “中国在这完全是失败,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1924年6月提出《革命要成功,便要有革命军》,《北伐可成功,中国便可长存》,深刻领悟“兵者国之大事”,“知兵之将”的真谛。孙子指出:将者,国之辅也“将者,智、信、仁、勇、严”,孙中山忽略了信与严的标准,造成治兵用兵的严重失败教训。由此他认识了西南军阀的不可靠,南北军阀一丘之貉,要坚持自己的事业,必须另找出路。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战略决策的一大进步,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锋芒再试北伐战争,道路曲折,直到生命弥留之际,有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和平、奋斗、救中国”。
(四)振兴中国绘蓝图 推行国防现代化
世纪伟人,世纪贡献,“非常革命”《革命方略》,武装反清推翻帝制;“非常建设:《建国方略》”,“富国大经,治国大事”。《建国方略》有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六种计划,宏伟蓝图重要内容《实业计划》,用民生主义实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设计最高理想境界“要中国富强和英美并驾齐驱”。告诫一条重要真理;“惟发展之权,操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提出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绝无仅有之机会,以谋世界永久和平”。
孙中山以为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此贫弱富强之所由分,亦商战胜数之所由决也”。八十五年前指出商战是决定国家贫富的因素。《商用孙子兵法》商场就是战场。援引《孙子兵法·作战篇》 “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指出:“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国家有气无力是国家财力空虚,“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弱国贫民悲惨现状有目共睹。辛亥革命胜利后推行筹划实业救国,匡救时艰,并且在艰难顿挫中,置生死之度外倾心血力作,完成十方面实业计划,揭民族大义,树民族智慧,救民国危亡,立民生目标。
交通滞后造成国贫民穷,孙中山“造路救国”,铁路建设为重中之重,描绘南中北铁路六大系统,其中心及终点地设新城市;拟建三大国际商港二十八个商渔港,注重国际航运海洋运输,对外开放保持主权,修浚运河,导淮导西江,黄河筑堤,防洪水。通航河流沿岸建商场船埠;增设电报无线电,电话遍布全国;发展实业,如水力开发,冶铁制钢、矿业、农业及北部中部营造森林;边疆开发,东北与西北建设,蒙古新疆之浇灌,移民东三省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建设。
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有自序,国家经济大方针大政策,必超越寻常之利益。论著《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心理建设), 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之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兵法有云“攻心为上”,“吾党之建国计划,即受此心中之打击也”,此处“心”即是“协心图强”,心即精神,“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由”。
传统观念是封建思想陈旧的信念,随著西方东侵,西学东渐,给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了很大的触动,处在19世纪迈入20世纪交替之际,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保守与对西方先技术碰撞中,反馈在发展实业建设的矛盾和斗争,发生了关于接纳,仿效与拒绝抵制西方,关于制造轮船、铺设铁路、开采矿山、架设电线之争,难以止息。利用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的民族力量与西方列强相抗衡,及时推广实业计划,是孙中山近代强国富民战略决策。七年来,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其因何在?是党人社会心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大敌横梗于其中;近代保守主义者,脱离实际以矛刺盾之议,又不谙世情,为睹铁船炸炮之利,未尝其害。孙中山洞察现实,展望未来“故先作心理建设学说,以破此理大敌”,举出十证“行易知难”可行性,在知行总论中推翻了千年传统意识“知易行难”概念。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实业建设与心理建设同时进行新观点,即是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的前奏曲。玉出昆岗,金生丽水,赖及万方,不因岁月流逝星转斗移,孙中山当年未竟事业,当代人借助《建国方略》战略框架,特别是开放改革实践印证和超出实业救国和心理救国的民生理想,近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穷则思变由弱奋强,变为现实。
百年风霜,百年哲贤,“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真正把满清皇帝拉下马,惊死复辟称帝袁世凯,粉碎辫帅张勋复辟,百年史鉴证实高举除帝制创共和的壮举,深得人心,孙中山《复林建章电》 “敢有帝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威慑力。丰功伟绩,弥仰弥高!
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得力军事顾问荷马。里(H。mer Lea),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精通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专家,撰《无知之勇》,曾对孙说:“没有军队,你既不可能建立也无法维持一个政权”;“中国的敌人是她历史性的和平主义”、政治上的腐化和日本,如果不能预防和打击它,我对于这个国家都无能为力了”,他对当时南北议和是持反对态度,在其生命重危之时(1912.11.1)用口头警告,“除非你们的心底有另一个“战斗和尚”(指明太祖),自由的中国将会衰亡,假如这个‘战斗的和尚’没有来,有共和国或没有共和国都是一样的,这个古老帝国的末日的来临,将是不可避免的啊”。此段战略上的现代预示,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因为将帅缘故而导致失败,当时错误地估计北洋军阀势力强大,和平主义和政治腐化而造成惨败,一分为二军事失败中亦有政绩,有贡献,也有负面作用。
1.临时政府成立短促时间内,孙中山黄兴为首领导,对旧军二十一个师进行整顿,颁布仿西方编制条令条例;重视海军建设,设立海军部,首次提出“海军建设应列为国防之首要”,收编海军建制,建立一支包括34艘舰艇海军,重视空军初创,由飞行队扩建为南京卫戍司令部飞行营。加上民国民军的收编和利用,可组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革命斗志高昂中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时机丧失时不再来。
2.招兵买马,竖旗呐喊,“香港四大寇”无兵无卒,用反清统战思想,以会党作为反清基本力量;策动清军反正,特别策动新军作为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广泛联络华侨,捐款助饷,投身革命;利用满清上层汉族官僚进行倒清,明文布告招纳兵勇清将。联合地方民团作“团体救国”,用“人格救国”精诚爱国精神等策略,实现了政治革命目标。不珍惜来之不易胜利果实而沽名钓誉学霸王,自私自利敌我共腐,丧失军事时间价值,断送了难得机宜。
3.孙中山是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旗帜,民主革命爱国主义先驱者,一个综合了美国和欧洲特点的冒险革命,1911年12月16日《纽约先驱论坛》撰以《中国革命的进展》和《远东时报》等传媒大量及时报道。孙中山既成为砸碎旧制度的英雄,又成为“共和中国的破坏性力量,成为破败无用制度拆除者”。有人褒扬,有人讥讽,有人剽窃,有人扼腕。人间正道是沧桑,“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如果锁定时间隧道,凝固世纪历程,不因时代极限,世缉思潮及继承同盟人的扭曲,孙中山是创新新世纪军事战略思想的先行者,致力国民革命鞠躬尽瘁的英烈楷模。一部近代史民国风云,以孙中山为首为主导,战争与和平,胜利与失败的军事史,或战略篇。孙中山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悲剧!生前所确立或预示:爱国统一思想战略、实业建国思想战略、西部开发思想战略,对外开放确保主权思想战略,海洋空间思想战略以及国防现代化思想战略有其导向提示,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孙中山晚年的建军思想,以改组国民党黄埔建军为标志,有了新的动向和目标,党军建制强调武力与国民结合。 1924年5月5日正式成立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总理,向学员灌输三民主义,演讲十八场,培养革命精神。军事和政治并重,培养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重新组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军校学员骨干在北伐中组成千人教导团,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及东征叛军陈炯明等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大本营。同时,以学习军事,研究兵法,讲究谋略,“仿效俄国”“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国共两党许多高级将领,如陈诚、杜聿明、陈明仁和徐向前、陈赓等崇智尚谋军事家。
5.推动和设想近代军队正规化建设。孙中山晚年反思失败严重教训,仿西方实行军衔制,一长负责制,二次护法战争期间,解除督军兵权,推翻军阀在南方的统治,改编军阀武装,建立新型军队:有主义信仰、有军事知识技能、有实战能力的国民革命军。自1921年起,孙中山亲自出马或派员向海外华侨筹款,购买新式武器装备,向欧美强国定制陆海空各种兵器,并获得苏联军事物资的援助,更新国民革命装备,同时构想《国防计划》美好蓝图,有其急迫性和先进性。 “兵者,国之大事”已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战略启示天地无穷,建国方略江河不竭,“廿一世纪才有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
注释及引用书目:
(1)1926英文版《远东时报》索克思撰《孙中山》回忆录。
(2)孙武《孙子兵法》、普昔底德《雅典斯巴达战争史》、色偌芳《长征记》、恺撒《高卢战记》《内战记》、阿利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3)解放军政治学院季云飞教授《孙中山反清统战思想与实战之探析》,见江苏省文史委等纪念孙中山诞辰飞3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第450—463页。
(4)引江苏教育学院翟国璋教授论文,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第10页。
(5)1904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会见严复,交换中国进步超越阶段的独特时间表,各抒己见,孙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建国方略。自序》知行总论有“实行家”词句。
(6)同盟会元老吴玉章回忆,见程思远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179页。
(7)原名《曾胡治兵语录》,飞91飞年蔡锷撰蔡序,·1917年,上海振武书局首次公开发行,分十二章其中第一章将才,前十章论治军,后两章谈作战。
(8)见程思远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354页。
(9)1924年4月4日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的演说。及《孙文学说(心理建设)》第七章不知也能行。
(10)见1911年卷《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257页,或见邓丽兰撰《临时大总统和他的支持者》第50—57页。
(11)1925年英文版《远东时报》纪念《孙逸仙》三篇回忆录之一。
(12)飞925年3月12日李大钊挽孙中山对联句子之一。
(13)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
(14)黄绍栋《略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主要贡献》,见《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第4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