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阳牛山孙氏族谱》六修谱封面隶书“谱”字为“諩”字,七修谱封面依六修谱未变,只是印刷体的“諩”字比石刻版的“諩”字少了韵味。致使有些族人对“諩”字不理解:为何少了“日”字,有这种写法吗?出现了此等疑问。下面,仅就我个人检索的资料和理解感悟,作以说明。
查《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春明书店1948年版,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諩”字下面注为“孙叔敖碑阴”。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芈姓,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少年时斩两头蛇。官令尹(即后世的相国)。后人称其为“楚国名相”。邲之战,辅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军,遂使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工程,开凿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蓄水灌田,富国强兵。孙叔敖死后,其子遵父遗训,谢辞了楚庄王所封的肥美之地,选择了土地贫瘠的寝丘邑(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寝”与“孙”通,后人便以孙为姓。孙叔敖遂为芈姓孙氏之始祖,故此支孙氏源于河南。
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安丰塘北端建有孙叔敖祠,北宋王安石有诗句:“楚相祠堂仍好在。”可见在北宋前已有祠庙。现存大殿三间,碑库三间办,碑碣十三方。其中,明万历时造孙叔敖像及清初大书法家梁巘所书《重修安丰塘记》,具有重要的金石学价值。传说孙叔敖死后葬于沙市,今湖北沙市中山公园东北隅有孙叔敖墓(一说为衣冠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宜施道来鸣谦于此立碑,上题:楚令尹孙叔敖墓”。
当然,最有价值的还是《楚孙叔敖碑》,此碑立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碑阴文字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记述了孙叔敖的家庭世系,子孙多少及分布状况,碑阴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邯郸淳(约132年—221年)所书。邯郸淳书此碑文时约二十八岁。
“諩”字是否为邯郸淳所造呢?查东汉许慎《解文说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谱,籍录也,从言普声。《史记》从並,博古切。”可见“諩”字的写法在东汉前已有。
现存《峄阳牛山孙氏族谱》四修谱、五修谱封面皆为楷书,六修为何改为隶书,且“谱”字依汉隶写作“諩”呢?只要我们潜心会意,钩深索隐,结合六修谱时的时代背景,便可理解六修谱诸公的用意。
六修谱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据此年代,凡稍具历史常识的人便可推想到当时国家的现状。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六修谱诸公仅用三年的时间急于整理好我家族的支系流脉,一定会想到山河破碎之后,总有金瓯完整之时,宗族后人仍有谱系为依据。使用汉隶书写封面,“谱”字且无“日”字,我想有三个方面的深意:一、孙氏碑刻,名相可风。“諩”字出自孙叔敖碑阴,姓氏相同(此与姓源无关,另作专文论述)。孙叔敖的治政理念——富国强兵。这一点清中后期至民国未能做到。二、军阀混战,暗无天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伟大之处是推翻帝制,确立了“三民主义”的理论思想,而不足之处则是一直未能平定国内。军阀割据。南北交战,东西操戈。加之灾荒连年,土匪猖獗。硝烟弥漫,暗无天日。三、保家卫国,驱寇除日。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起,日军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也日益高涨.青天白日旗下尚且民不聊生,如果换成高挂太阳旗,那意味着亡国灭种.我族六修谱诸公用汉隶“諩”字,告诉后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任何强盗面前都应当不屈不挠,奋起反抗.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最高精神境界,以保家卫国成为英雄烈士而骄傲自豪。故而承才、伯龙、倚亭诸公由游击队组建为运河支队。我族大批热血男儿在抗日战争中而英勇献身。今年是日本投降七十周年,届时国家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据说《运河支队》电视剧本已创作了大半。希望我族擅于撰文的年轻人,以此为题材多写些文章,进一步宣传颂扬我族的仁人志士,英烈先贤。
今逢盛世,尧天舜日,一片光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充满着浩然正气。社会正能量无处不在,复兴之梦一定会变为现实。我族八修谱拟将族谱封面改为楷体字,以示端庄方正,将“諩”字换为规范化的“谱”字,也更为广大族人所接受。(山东枣庄 孙启民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