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会资料:团体会员登记表  |  个人会员登记表  |  理事、监事登记表
首页 | 总会概况 | 新闻动态 | 孙氏研究 | 寻根问祖 | 孙氏名人 | 联谊机构 | 商务互动 | 宗亲园地 | 公园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孙氏研究 > 查看详情
孙氏研究
  宗谱研究
  孙氏溯源
  研谱修谱
  孙氏古迹
  孙子兵法
热点推荐
浅析山西孙氏的渊源及太原郡望的形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01 15:35:06
 
                          山西  孙文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山西是发祥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居住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从黄帝到秦之前约二千年的辉煌。他不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国家政权的雏形“尧”(今临汾),而正式的政权“夏朝”,定都在蒲坂:(今永济),“禹”迁都至夏县(今夏县到安邑之间)。“舜”的后裔契建“殷、商朝”,定都在“今垣曲”,后迁河南“安阳”。“弃:即后稷”(今闻喜县、稷山县交界处的稷王山一带)的后裔姬发则建立了“周朝”。而且这里是姓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比如;“董、刘、赵、郭”等大姓的发源地。现就我们孙氏宗族在山西的发展情况,笔者作了一些初步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山西孙氏的来源
    山西孙姓人的来源在秦之前主要来自姬姓孙(今河南疆内),在此期间,由于人口较少,加之黄河天堑,交通不便,其他孙姓很少迁徙到山西。而姬姓孙则不同,他不仅是最早最大的孙氏族群,还得益于地理环境,和山西一河之隔,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促成了姬姓孙大量地迁徙到山西最福庶的河东地区。为躲避自然灾害,或经商、或求生,有众多的孙氏族人迁徙到了山西。在史藉纪载最早的姬姓盐商孙阳,有“秦人孙阳、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之说,而姬姓孙的平民占据绝大多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朝以前“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昉,生存进,安定太守”的记载。到了汉代“荀况”(今新绛县境内)的后裔在汉刘荀登皇位后,为避讳“荀”字而改姓孙了。全国孙姓八大源地,只有这一支的发源地在山西。东汉时期,由妫姓“富春孙氏”的后裔孙福来山西太原任太守,才落户山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武”之子“明”,“明”生“膑”、“膑”生“胜”、“胜”生“盖”、“盖”生“知”、“知”生“念”、“念”生二子,其一曰“丰”,另一子曰“益”、“益”生“pin”、“pin”生二子,其一曰“届”,另一子曰“询”。“询”生二子,其一曰“鸾”,另一子曰“骐”。“鸾”生“爱居”、“爱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平遥)。孙福为孙武的第十四代孙。孙武的第二十代孙旃为太原太守。比干的后裔姓孙,是孙姓的源头之一。因为比干被纣五马分尸,其后人多逃到山西临汾一带。在山西,这支孙氏不在少数。在宋代有山东泰安范镇岔河村的“乐安孙氏”孙佑邦、字良辅的携三子迁往山西省闻喜县岭东村,形成望族。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孙姓也有迁往山西的,不过人数不多。
    二、太原郡望的形成
    “郡望”者,郡是指地域;望是指居住的人数多、名气大、影响远的族群。两者合起来,才形成“郡望”。就孙姓而言,最早的有“洛阳”、“乐安”、“汲郡”、“富春”四大郡望。而“太原”、“东莞”、“清河”、“河东”、“陈留”要晚的多。那么“太原郡望”是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形成的?我们不妨拿证据来说话。
    首先,先看看是哪支孙氏先迁徙到太原的?只能根据正史的记载来查询。《史记》是最早的史书,上边没有孙氏迁太原的记载。再看看《汉书》也没有孙姓迁太原的记载。到了三国时期,在《三国志·魏书》中,有孙资的传说是:东汉建安年间,受曹操的证辟,曾任县令、参丞相军事诸职,魏建国为中书令,历魏文帝、魏明帝、齐王曹芳三朝,在魏典掌机要30年,后拜骠骑将军、侍中,为人宽厚而稳建,颇具政治家头脑和谋略。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说:“孙资生南阳太守宏、(还有一子密),宏生楚、楚生纂、生众(早亡)、生询,纂生绰、生统、绰生嗣、统生腾、生登、孙腾迁余姚,孙登迁汲郡。孙询生盛、盛生潜、生放,潜子不详、生冲之、冲之生伯翳,放生秉、秉生康,孙康的后人为《映雪堂》。这几人都是魏晋时的名人。有完整记载的是《世说新语?叙录》以及《太原中都孙氏谱》。
    由于孙资这一支在太原中都名声显赫,人口和名人众多,影响巨大,正史中尽现了他们的风采。孙宏继嗣其父的爵位,封亭候,离石子,官任南阳太守。孙密为骑都尉。孙楚;字子荆,《晋书》中说他“持才凌傲,卓而不群,任太守。是著名文学家。”孙洵为颖川太守。孙纂史书无载官职,不过他的两个儿子孙统、孙绰却名气很大,《晋书》中说孙绰袭爵长乐候。这里的“袭爵”是什么意思?不会是“莫须有”吧,侧面说明孙纂生前就是长乐候。孙盛,字安国,东晋名士,博学,是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出任长沙太守。其子孙潜,字齐由,为豫章太守。其二子孙放,字齐庄,官任长沙相。孙统字承公,出任东阳令、余姚令。其二子孙腾、孙登皆以博学著称,孙腾官至廷尉,孙登官任尚书郎。从上述可以看出,孙资家族,在短短的几代人中,人才辈出,所以形成望族。这就是“太原郡望”的来历,他产生在魏晋时期。这里需要说明,在当时太原地区也有不少姬姓孙的后人,比如孙嘉就是其一。但姬姓孙在太原无论人数、名气、影响均无法与孙资一支相题并论,因此,“太原郡望”应该与其无关。
    三、“太原中都孙氏”是“乐安孙氏”的后裔,那么,孙资的先祖是谁?是姬姓孙还是妫姓孙?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包括现在都有人存在模糊。甚至不知“太原郡望”是姬姓还是妫姓。为澄清这一问题,还需要用证据来说话。
    据《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孙武的第十三代孙福,遇赤眉之乱定居太原中都”(应是十四代)。其后代居住在中都(今平遥)。孙武的二十代孙旃也是太原太守,孙旃的后裔也居住在太原中都。孙福与孙旃是同宗,但是否直系不好说,但他们都是在三国之前的东汉时期任职。而孙资出生在东汉建安年间,任职在三国曹魏时期,时间上比上述二人晚。孙资的出生地在太原中都应该没有异议。一是他受雇于曹操,而山西是魏国的属地。二是从他的后代来看都出生在太原中都,这些正史上都有记载,没有人说孙资出生在别处。而太原中都孙氏正史有载的,只有孙福和孙旃,他们都是孙武之后,属“乐安孙氏”。说明孙资就是孙福或者孙旃的后裔。很多史料也都有孙资这一支系属“乐安孙氏”的记载。
    据上所述:“太原郡望”的形成在魏晋时期,而且所指的就是孙资家族,因此“太原郡望”就是太原中都孙氏。他们是妫姓孙,不是姬姓孙。在孙资的第七代孙孙康“映雪堂”后人又出了不少的名人,其中隋末出生的孙思邈,也就是唐代的药王最为出名。还有近代的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因为孙中山的先祖孙誗之父孙拙就出生在中都,只是在唐僖宗时与其弟孙葵一同迁往河南陈留,孙葵、孙誗叔侄二人为平息黄巢之乱,之后,孙葵落户福建宁化孙家坑,孙誗落户江西宁都县。在此不便一一介绍了。
四、有关“太原中都孙氏”几个问题的说明
     很长一段时间,孙氏宗亲对“太原中都孙氏”是姬姓孙还是妫姓孙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我将对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有关孙武与孙福的世系问题。有谓太原太守孙福是孙武的第十四代孙靠谱吗?他的观点是;孙武出生在公元前557—535年之间,取中间数546年,而赤眉之乱在公元18年,相隔564年。从孙武到孙福中间14代人,平均40年一代人,着实不靠谱,据此,认定不可信。而近年来孙氏文化人的研究表明;孙武出生在535年,孙膑出生在379年,从孙武到孙膑之间相差160余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只有三代人,此说明显有误。根据太史公的《史记》中说;武“百年后生膑”,显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史记》所记载的差了一百多年,从孙武(535年)到孙福(公元18年)扣除100年的误差,平均25年一代人,这不是很正常吗?问题不是出在孙武与孙福之间,而是出在孙武与孙膑之间,据此,怀疑孙福不是孙武之后的结论,可以休矣。
    其二,有关孙资是孙会的第十一代孙的问题,纯属造假。《元和姓纂》中,其“太原中都”后记:“安定太守会,十一代孙资,”经查,历届史书均没有孙会这个人,更不会是太守。这一说站不住脚。但有人又乱拉了一个人,依据是《汉书·杨恽传》中的一段话:汉宣帝(公元前43年—公元前33年)时有“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孙会可能为同一人。且不说没有孙会这个人,但就时间来说,汉宣帝是公元前43年到33年,如果有孙会这个人,那么他的第十一代孙孙资根据《三国志·魏书》中孙资传中的记载,是出生在东汉建安年前,而建安元年是公元200年,孙会到孙资满除满算才230年,230年传十一代人,每代人20年,如果说孙会与孙会宗是一个人,那一代人时间还不到15年,这可能吗?还有更离奇的说法,说:“孙福之曾祖父孙询”。孙福是孙武的第十四代孙,而孙询是孙资的曾孙,孙询比孙福晚十代人之多,结果成了孙福的曾祖父,逻辑混乱之极。
    其三,还有不耻的说“孙会是太原中都孙氏之祖,孙会是西河(太守)人,西河在春秋卫国的西境黄河沿岸地区,即今河南浚县、滑县、汲县一带,这一代正是姬姓孙的发祥地,与山东的乐安、浙江的富春都不搭界,因此,太原中都孙氏是姬姓孙。”不难看出,该文的作者不具备应有的文化常识。此类论调,不值一驳。


 

上一篇:《孙子兵法》在国外,立国强军威力无穷;在故里,急起学用超越时空
下一篇:集志企业着力文化强企 推动福建文化艺术发展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 © 版权所有
本会常驻会址:香港中环永吉街21至27号诚兴商业大厦15楼A室    厦门办事处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东路6号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