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会资料:团体会员登记表  |  个人会员登记表  |  理事、监事登记表  |  第二届大会全体合影
首页 | 总会概况 | 新闻动态 | 孙氏研究 | 寻根问祖 | 孙氏名人 | 分会机构 | 商务互动 | 宗亲园地 | 公园内外
当前位置:首页 > 孙氏研究 > 孙子兵法 > 查看详情
孙氏研究
  宗谱研究
  孙氏溯源
  研谱修谱
  孙氏古迹
  孙子兵法
热点推荐
略论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
作者:邓定秩       来源:中国孙子兵法网       发布时间:2013-01-29 15:45:33
     一、前言

     从古到今,战略研究几乎都是以历史为基础,欲知未来,必须先知过去。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以儒家为中心的王道思想,与以《孙子》为首的《武经七书》,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战略文化,不仅培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思想,也产生具有深厚底蕴的军事思想。

     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先概述其时代背景与学术价值,作为本文探讨的背景说明,再以战略文化观点,分析其特质与战略思想、战略理论,探究、归纳我国历史文化与战争经验的结晶,以供经国治军者参考。

     二、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的背景与价值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长期战乱、变动最激剧的时期,也是学术上的黄金时代。由于诸侯间的征伐兼并,各国莫不力求富国强兵,多方罗致人才,促成了学术思想的发达,而一般仁人志士,亦纷纷提出解决方案,立言立说,形成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百家争鸣,成就辉煌。依《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有189家,著述4324篇,依其性质分为10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9流10家。唯就学术思想而言,只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可以卓然成为宗派(独立学派),且各家思想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影响。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儒家的学术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影响深远。当时诸侯相互兼并,年年争战,乱世出英雄,基于军事的需要,兵家人才辈出,《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阖庐。”(《史记•孙子列传》)此《孙子兵法》,为我国的兵学圣典,对后世中外军事思想,均产生重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以孔子学说为代表。孔子集古代学术文化的大成,以六艺教学,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及历代师儒贤哲而发扬光大,其中孟子弘扬最多,确立正统,故儒家思想,又称孔孟学说。汉武帝时,采董仲舒之策,“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立中心思想,于是儒家思想便成为我国学术思想的中心,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正统思想——道统。对我国历代的典章制度、礼治教化及现代的政、经、文、军,均影响深远。

     (三)《孙子兵法》的地位与影响

     我国之有兵法,始于黄帝,孙子集古代兵法之大成,其《孙子兵法》是我国最伟大的兵学经典,以求知、求先、求全、求善为理想目标,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用兵最高原则。孙子以后,兵家迭出,兵书尤多,但所有兵学典籍,均无法望其项背,差距甚远。“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兵法》于17世纪时传入朝鲜和日本。18世纪末,西方出现英译本,现已译成10多种文字,遍及英、美、法、俄、德、日、韩、越诸国,美、德、日等国军事院校与商学校,并列为教材,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历代中外名将,亦无不直接间接受其影响。

     三、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文化

     (一)战略文化的涵义

     战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顾名思义就是战略思维的文化背景。一般而言,“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和思潮。” 也就是对国家安全、战争、武装力量运用的共同认知与价值观,所产生的习惯偏好与反应模式。研究战略文化,才能吸取以往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战略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文化内涵

     1、文武并重与备战思想

     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战乱频仍,历经忧患,艰苦奋斗,尤以近代国力、军力薄弱,不能居安思危,致遭列强的侵略与屈辱,所以“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必然 。因来自现实存在的安全威胁,惟有常保忧患意识,才能防患战争于未然。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形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篇》)就是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

     我国自古重视文武之道,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大学》第二章)。治国安邦,非文不足以治国,非武不足以卫国,所以儒家思想,讲求文武并重。孔子以六艺教人,其中“射”、“御”就是武艺。夹谷之会,孔子摄行相事,建议鲁君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成为千古传颂的名言。孟子更指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上》)这些至理名言,就是儒家文武并重的备战思想。

     2、和平主义与慎战思想

     我国的传统文化,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不轻言用兵动武,故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篇》)“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火攻篇》)

     中华民族自古养成爱好和平的民族习性。儒家是和平主义者,以“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协调和睦,没有争夺;“平”是正直不偏,就是公平。故“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此种非暴力、非扩张的价值取向,突出了儒家的和平主义,是一种人道思想,也是王道思想,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孔子虽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却慎于兵事,不轻言用兵动武,“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学而》)。

     3、义战观念与守势思想

     中华民族以和平著称于世。儒家思想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特别重视道义,具有强烈的是非观念,表现在战争理念上就是“义战”。我国古代的战争,多是民族求生存的战争,其目的在“保民”,出发点为“行仁”,以解民于倒悬,以“王者之师”、“正义之师”称之。此种“伸张正义”、“反对侵略”、“师出有名”的战争观念与行为,就是义战思想。

     义战的“以战止战”,是伸张正义,但不是侵略他国,是属于守势的国防思想。儒家思想最反对穷兵黩武,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中”就是不侵略他人,保卫自己;“和”就是和平共处,没有侵夺。《孙子兵法》的宗旨,亦以“兵”为禁暴除乱的工具(义战观念),而非以穷兵黩武为目的(守势思想),其“先为不可胜”、“立于不败之地”、“恃吾有以待之”,就是守势的军事战略思想。唯孙子的守势思想,并非只是消极的防御,而是寓攻于防。“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孙子•形篇》)

     4、仁者无敌与全胜思想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讲求“仁义”,主张“仁政”,要行“仁”于众人之事,就是王道政治。施行仁政,惠泽人民,以爱民、救民的仁心,实行利民、便民的政策,必能感化人民,民心乐用,收到不教而化的效果,达成国运昌隆的目的,因而天下归服,所谓“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儒家的“仁者无敌”,是一种非武力战的“全胜”思想,是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以得民心,使人民与政府同心协力,故而所向无敌。“兵者常以仁义为本”,类此理念甚多,也同样重视民心向背,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篇》),“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孙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为用兵最高原则。孙子将战争的遂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伐谋”,以谋略作为,不流血的手段,达成战争目标;第二阶段是“伐交”,以外交手段、或友邦力量,达成战争目标,是为中策;第三阶段是“伐兵”,以武力战获胜,达成战争目标,是为下策;第四阶段是“攻城”,为最笨拙的办法,是为下下策。此种重视非武力战的“全胜”思想,不仅对当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现实意义,且在现代战争中,基于核子恐怖平衡,随着非接触性作战、零伤亡作战的发展,更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制订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指针。

     四、结语

     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理念相似,互补者甚多,构成非暴力、非扩张的战略文化,其主要特质为:文武并重与备战思想、和平主义与慎战思想、义战观念与守势思想、仁者无敌与全胜思想,均为我国历史文化与战争经验的结晶,其用虽异,其体则同,共存而并荣,相形而益彰。其基本精神,则为和平与自卫。故研究儒家思想与孙子兵法,可阐扬我国传统战略文化,体认战略发展趋势,有利经世治国与建军用兵,亦可导正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迷思(中国威胁论),更有助于增进国际和平、安定与繁荣。古今虽异,其理一也,吾人应深切体会并光大之。



上一篇:解放军专家谈《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物流思想
下一篇:孙武辉煌于吴地遗址胜迹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 © 版权所有
本会常驻会址:香港中环永吉街21至27号诚兴商业大厦15楼A室    厦门办事处地址: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东路6号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