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校园里又冒出了一堆唧唧喳喳的新生,被学校如画的风景所吸引,忙不迭地合影、自拍。浔江之滨,杏林湾畔,一幢幢教学楼由南至北,绵延开去。“嘉庚瓦”、红砖墙,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格外耀眼,极富闽南特色的燕尾脊直指天空,展翅欲飞。汪汪一碧的人工湖畔,绿树修竹,不时有白鹭缓缓斜飞而过,人与自然相映成趣。“说起眼前这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的恢弘建筑,还要感谢一个人呢。”集美大学校长助理、校董会副秘书长、诚毅学院院长叶光煌如是说。叶光煌提到的这个人,就是厦门建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吉龙先生。
孙吉龙先生与集美大学有极深的渊源,他是孙厝人,孙厝就在集美大学边上,可以说,他是集美大学的好邻居、好厝边,不仅如此,他还是现任集美大学校董、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董事兼副监事长。获得殊荣的集美大学新校区工程,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其中30多万平方米便是由厦门建安集团承建的,占全工程一半以上。且在评选活动中,孙先生也一直热心地为集美大学新校区工程的光荣入选四处奔走、推荐,就像自家人一样。
众所周知,集美大学是根据陈嘉庚先生的遗愿,在集美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孙吉龙先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嘉庚精神的影响。虽然孙吉龙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但多年的摸爬滚打以及后天的继续学习,使其实际能力远远高过学历。因此,他非常清楚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他说:“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我自己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十几岁就不得不失学回家务农,后来通过自学和拼搏才有今天,所以教育很重要。现在对我来说,吃饱穿暖就行了,省下的钱捐给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为此,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孙吉龙非常关注教育的发展,带头捐资助学。作为集美大学的校董,他慷慨解囊,先后向集美大学捐赠现金800万元和近百万元物资,用以资助集美大学的发展。不仅如此,在以社会化形式筹款建设集美大学的过程中,建安集团还与集大携手,以BOT模式合作经营管理集美大学学生公寓,这对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孙吉龙先生对集美大学的善举和贡献不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而更多地体现在关切学校发展的那一颗拳拳之心上。集美大学与孙厝为邻,彼此之间水乳交融、关系密切,而对于一些学校与村民之间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集美大学的,他总是第一时间出面帮忙解决,尽心尽力。例如当初学校盖高层学生公寓时用的就是建安集团的地,其中甚至有村民的祖坟,有些村民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就是孙吉龙和孙厝村孙立志书记帮忙理顺关系,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孙吉龙对教育事业的慷慨不止集美大学一例,而他做慈善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之以恒。他的捐资助学惠及全国,无论是自己家乡的集美中学、乐安中学、乐安小学、集美二小,还是闽西革命老区、内地边远地区等,常年都有贫困学生得到孙先生和他的建安集团的资助。除了捐资助学方面,孙吉龙的捐赠范围还涵盖了扶贫、赈灾以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07年,由厦门建安集团发起的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成立,孙吉龙就毅然决定把企业交给他人打理,而把慈善当成了自己的主业。他慷慨出资200万作为启动基金,并发挥自己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家加入团队从事善举。据不完全统计,基金会成立以来,先后捐助了全国四十几所学校近万名在校贫困生,捐助台湾“8·8水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平水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款物合计高达3600多万元。
如今有些人说起慈善,总认为企业家们的钱来得容易,也就捐得容易。殊不知,再多的财富,也一样是涓流汇成。而就在这汇流的过程中,又隐含着多少奋斗时的汗水与艰辛!当初孙吉龙先生从接手濒临破产、仅剩两枚公章数名员工的后溪建筑公司开始,短短十余年便打造成资产10亿、厦门第一家获得国家一级总承包资质的优秀民营建筑企业、厦门市重点纳税大户,孙先生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既要广交客户,又要时时盯着工地,累到像一个螺丝转到要断了,“总感觉一天24小时不够用,一下子天亮,一下子天黑”,“一件事情走路在想,吃饭在想,躺在床上还在想”。而如此辛劳积累起来的财富,在孙先生看来,只要能用在正确的地方,他总愿意慷慨解囊:“我办企业不是为小家服务的,是根植于社会的,创造的财富不仅是员工的,更是国家的、社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是理所应该的。”
这句话说起来轻描淡写,但真正能像孙吉龙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却离不开对财富、对自身价值的深刻体认,离不开对社会的那一份深切的情怀。“慈悲为人”,正是这份情怀中最核心、最珍贵的部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情怀,孙吉龙先生所付出的就绝不仅只是金钱与物质,而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思索与关爱:他常常亲自前去看望受助的孩子,并和他们聊天谈心、鼓励他们;他面对孩子们寄来的数不清的感谢信,总能如数家珍甚至亲笔回信。为让老区的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他曾亲赴长汀,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项目的开展作前期调研;为让偏僻山村的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能在危难时多一份保障,他为宁化县淮土乡凤山学校的116名小学生购买了安康保险……循着孙吉龙先生及他所创办的建安集团多年来的慈善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慈悲为人”,正是他们辛勤付出的目标和动力。惟其如此,我们也才能理解孙先生当年何以能在企业资金吃紧的情形下,贷款数十万元为员工发放工资、十余年从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才能理解当人们都在感慨“人心不古”时,建安集团何以能率先捐助百万巨资成立“厦门好人帮扶基金”。而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丝毫关联——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孙吉龙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仁者”吗?
当然,孙先生的这份情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渊源有自。“我出生在集美孙厝村,集美有个陈嘉庚,孙厝有个孙炳炎,他们是爱国爱乡的典范,我深受他们的影响,慈善公益事业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嘉庚先生是“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堂叔孙炳炎先生一生追随嘉庚、热心公益,无疑是孙先生行善的精神引领,而从祖父辈开始就传承积淀下来的优良家风,则更成为孙先生慈善事业的直接动因。他的祖父孙嘉槌曾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乐安小学当教室;父亲孙抛狮先生1948年携妻陈水玉女士远涉重洋回归故土,此后就一直帮助乡亲寻找海外失散亲人,并不顾自家经济艰难,把南洋寄来救济的食品、药品、衣服分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可以说,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慈善世家”。
如今,在这样优良家风的熏陶和孙吉龙先生的带动下,孙氏家族里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建安集团的员工们也倾情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他的妹妹孙碧禄是建安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也是厦门女企业家协会公益部部长、厦门市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今年,建安集团项目经理们更是认捐375万元,成立了“项目经理爱心基金”。而在孙先生资助的贫困生中,有些也已长大成材,他们同样深受孙先生爱心的感召:“领受了爱,就要活出爱来。以后,我也要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成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刘海峰如是说。这,就是慈善的力量!
孙吉龙先生一向信奉一句格言:“人在做,天在看”。这里的“天”,并不是什么神仙圣祖,而是心中那一份对“人”最深切的关爱,是人间最温暖醇厚的慈悲情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孙先生的不懈付出和感召下,孙氏家族和建安集团的慈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惠泽四方!
愿好人一生平安!(作者系集美大学文学院讲师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