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结尾有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悔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每次读到这一段,不免回忆人生过往,总让人顿悟连篇。
这一段的意旨在于指出行军打仗中将领这一角色常有的致命缺陷。作为一名军中将领,往往难以杜绝:“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五种人格或性格层面的弱点。既然对象是一名将领,那么孙子这里所指出的将领人格或性格层面的缺陷就都是针对军事领域。而兵法延留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兵家圣典,之于人生世事也不失为一部大法。
首先,“必死”是指将领的军人人格范畴中怀抱着一种死拼的执拗,这种军人人格,无疑是一种大义凛然的高尚境界。然而,在具体的战略筹划中,这样一种死拼的策略,却显得鲁莽,甚至容易陷入敌军诱杀迷局。读到这里,我就回忆起曾经一起共事的同事。在一个公司或者单位中,他不是没有大干一场的勇气,做事时也不惜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而事实上,怀抱着这种大勇的人,到最后,并不是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对象。甚至,有时候,当初身怀满满干劲,铆足力气踏上项目日程的那批同事,倒有一到两个被列入拖后腿的行列。正如兵法说得那样“必死,可杀也”。如果一味地莽干,全无方针与计划,也不寻求团队协作路径,再大的拼搏和勇气都是废力。如果换做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小组,作为部门领导或小组组长的他或她,也是这样一种“必死”的将领,那么遭殃的则是全体成员。
其次,“必生”是指将领的军人人格范畴中怀抱着一种贪生怕死的消极观念,这种消极观念无疑是军人的大病,身为军人当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如果没有战死的大义凛然,那么再深的谋略都不能打败敌人。我又想到曾经共事的同事,有些同事的确满腹才思,有经天玮地、运筹帷幄的才干,可是每每年初之时,单位列出一年里各项工作计划,这些人畏手畏脚,不敢出头露面、怯于担当大任。而在一整年的工作日里头,这些人往往也没得清闲,这帮人甚至总在默默地付出,而最后的记功薄上,他们的名字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初衷不到位,一开始就没有怀抱为团队牺牲的大义凛然,领导早就看在眼里,于是即使在后续项目建设日程中,你付出再大的功劳,也是废力。
至于“忿速”、“廉洁”二弊,似乎于一个军人来说到不如针对一个普通人处事为人更显得契合。“忿速”显然是指军人的性格范畴,至于将领刚忿偏急的军人性格特征遭到敌人的凌辱,倒不伤大碍,因为军人之致在于败敌而全已。涉及普通人处事为人,如若性格中有刚忿偏急的弊病,倒是真正会在人生世事里头,多遭几许白眼。性格过于刚烈,没有容人度量,往往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为小事伤大自尊。
比起“忿速”之弊,“廉洁”一弊于军人尤为重要。孙子之后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之事,周瑜的兵败就在于“廉洁”之病。一个将领过于讲求名节,不免在行军作战当中行有所拘,甚至被敌方识破本性,反倒落入敌方圈套。做人处事又何尝不是这般,在具体的工作场合,我们往往要抛却个人名节,必须把一切利益重心都放在工作进展上,如果在集体责任前提下碍于个人情面而拘束不为,就是一种自私。甚至会陷入一味地砖营个人脸面的困局,阻滞了集体事宜的安排布置。
最后一个弊病是“爱民”,作为一名将领当然要说一不二,刑罚严明。如果对兵卒示以仁慈,则会使得军令威严受损,等到临军杀敌之时,军令出而兵不锐。这是一个将领军人性格的缺陷,对于一个普通人似乎也有这点弊病,一个人与身边人总是唯唯诺诺,言辞不恳切,其存在难免被旁人忽略。作为一个部门或小组的领导,如若此般,则这个集体便没有做事的刚性。领导作出的计划和安排总是被下属忽略,这样的领导就不免烦忧满腹,向上不可交差,向下无能发威。
以上是本人近日读兵法所悟,显然,一部兵法已经延极世间万般,更多的道理还待慢慢咀嚼。(湖北省通山县一中孙耀文供稿) |